五帝时期,颛顼部落兴于此,都于帝丘,始称高阳。夏朝,封昆吾氏为夏伯,都帝丘,称昆吾国。春秋时仍称帝丘,属卫。前629年,卫成公自楚丘迁都帝丘,至前241年,秦灭卫,前后历经388年。战国时期,因帝丘位于濮水之北而称濮阳。秦属东郡,郡治在濮阳。汉称濮阳县,东郡郡治不变。新莽时改东郡为治亭,属兖州,东汉时恢复旧称。隋朝,濮阳县析出昆吾县,属东郡,又割临河、内黄、顿丘三县各一部分置澶渊县,归汲郡。唐避李渊讳改澶渊县为澶水县,先属黎州,后属澶州(治在顿丘),濮阳县属濮州。五代及宋朝时期,先后将澶州改称防御州、镇宁节度、北辅、开德府等,州治德胜城(治今濮阳县城为德胜北城)。金改澶州为开州,延至清末。民国2年(1913),改称开县。民国3年(1914),复称濮阳县。1940年,濮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。1941年,冀鲁豫边区划濮阳县为濮阳、尚和、昆吾三县。此时,抗日民主政府与国民党濮阳县政府并存。1945年日本投降后,冀鲁豫边区政府划濮阳县城关区为濮阳市,1946年撤销。1949年8月,平原省濮阳专区成立,濮阳、尚和、昆吾为属县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濮阳、尚和、昆吾三县合并,仍称濮阳县。1952年12月,濮阳县属河南省濮阳专区。1954年9月,濮阳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区。1958年,安阳、新乡两专区合并,濮阳县属新乡专区。1961年,新乡、安阳两专区分设,濮阳县回归安阳专区。1983年9月,濮阳县撤销,濮阳市成立。1984年2月,在原濮阳县基础上,成立濮阳市郊区。1987年4月,濮阳市郊区撤销,恢复濮阳县。
濮阳是帝舜故里、颛顼遗都、张姓祖源地和“澶渊之盟”订立处,是全国产粮大县和电光源产业出口基地。辖城关、柳屯、文留、八公桥、庆祖、徐镇、户部寨、鲁河、胡状、子岸、王称11镇和梁庄、五星、海通、清河头、渠村、郎中、白、梨园、习城9乡,1005个行政村,11个居委会,总人口114.53万人。土地总面积1382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面积约9.25万公顷。2015年,生产总值342.21亿元,固定资产投资307.55亿元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.57亿元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66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10205元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亿元。